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6-08 20:18:52 下载试卷 标签:环境 自我介绍
步 骤
|
教 师 行 为
|
学 生 行 为
|
设 计 意 图
|
|||
复 习 导 入
|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把书翻到第88页。
2、通过昨天的学习,大家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有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
|
学生翻开书。
三个同学起来读书
|
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兴奋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
|||
过 渡
|
大家读课文很正确、很流利,你们想看看水上飞机吗?
|
学生一脸很有兴趣的样子。
|
||||
|
||||||
精 读 课 文
|
(一)精读第一部分
1、 小海鸥看到的水上飞机,你能说说它长什么样子吗?[出示水上飞机的图片]能把它连起来说一说吗?
2、可是,小海鸥并不认识水上飞机,它看见水上飞机后是怎么想的呢?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指名读,小海鸥这样想时,心里怎样?一起读一读。
2、 小海鸥由于好奇,所以它飞了过去,想问个——[出示字幕]。这里的究竟你懂吗?能不能换个词语,意思不变呢?(要把话说完整)
(二)精读第二部分
1、为了弄个究竟,小海鸥与水上飞机进行了一段对话,看看哪几小节写了对话?
3、 同桌两人分角色练读,提示语一起读。
4、 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起读提示语,并且要认真听,呆伙要当小评委。
学生评价。指导朗读。[出示字幕]
|
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来。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小海鸥心里很好奇。
想问个究竟
想问个清楚。
想问个明白。
课文2——7小节写了两人的对话。
同桌练读。
同桌读,其他人和。
1、“喂,船大哥,你好啊!”说明小海鸥很有礼貌
2、“你好,我不是船,我是水上飞机。”这句读得很好。读出了船大哥也很有礼貌。
3、“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啦?”小海鸥吃了一惊。读出了小海鸥 吃惊的语气。
|
创设问题情景。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踏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
|||
精 读 课 文
|
5、现在呢,女生读小海鸥,男生读水上飞机,不要读提示语。我们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5、 读了他们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例如,小海鸥见到的水上飞机是什么?
简单一点,它的作用是——
你还知道什么?
7、你能向老师这样为水上飞机的兄弟们起个名字并简单地说说作用吗?[板书:
海上救护机 救援船只
海上战斗机 参加战斗
海上运输机 输送物资
海上灭火机 扑灭大火]
6、 看看第七小节的最后用了一个什么符号?它省略了什么?
7、 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你发挥哪些作用,4人小组交流、讨论。
(三)精读第三部分
过渡:它们正谈得高兴,海上的风浪突然大了起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8小节
1、 你能找出描写水上飞机起飞时样子的句子吗?
2、 老师这有一段录相,你们想看吗?
3、 水上飞机起飞时多有气势啊,我们能读好水上飞机起飞时的句子吗?领读
|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小海鸥见到的水上飞机是海上救护机。
它的作用是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救援船只
水上飞机还有很的兄弟,有的可以随时从海上起飞,参加战斗;有的可以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还有的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的大火……
四人小组讨论
汇报
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齐读。
它告别了小海鸥,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两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
|
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如推荐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的相关网址),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协作学习:让学生自己组合,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他们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
|
|||
|
|
|
|
|
||
总结课文
|
1、 学完了课文,你能来介绍一下水上飞机吗?说说可以介绍水上飞机的哪些方面。自己先练练,可以讲给同学听听。
2、 今天听了同学的介绍,了解了水上飞机,同学们肯定对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们的精彩构思可以以作文、绘画等形式展示出具有新作用的水上飞机。
|
学生自己练习。
|
把学生的学习感受用一句经典言语概括,通过展示,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和从课堂实践中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开辟了网上论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体现出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性。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